你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新闻资讯

尤政代表:高校应打破“自我循环”,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

来源:本站
时间:03-11


中国教育报讯(记者 林焕新)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而创新驱动需要教育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。”3月8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华中科技大学(简称“华科大”)校长尤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,“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,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”,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。结合实际工作,尤政从教育评价改革、产教融合、关键领域攻关、人才培养体系等维度,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建议。

  尤政认为,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抓手,建议建立“重创新、比贡献、讲质量”的分类评估机制,破除“五唯”倾向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重点考察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度。他介绍,近年来华科大通过“目标定任务、任务配资源、绩效看质量”的资源配置模式,将自主科研经费重点投入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,推动基础研究从“自由探索”向“需求牵引”转型。他建议高校应通过“五位一体”评估体系,将服务“四个面向”纳入考核指标,研究型大学应增加重大原创成果权重,应用型大学要强化人才培养指标。

  如何强化产教融合、打造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生态?尤政建议,知识传授要以学校为主、工程能力培养要以企业为主,共建工程师培训中心。近年来,华科大与华为、中芯国际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,已培养出8000余名具备“系统思维+工程能力”的卓越工程师。这种模式有效破解“大工程观不足、工程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”的行业痛点,实现“知识传授—工程实践—能力认证”全链条培养。

  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。尤政介绍,华科大针对关键领域攻关,正在实施“卓越培养项目”,首批设立了工业母机、人工智能等6个专项,联合200余家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超10亿元。学校在光电子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的“基础研究—技术攻关—成果产业化”创新生态,已孵化出华工数控等20余家高科技企业。

  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上,尤政建议,高校可以采取“滴灌式”的人才培养方式,通过本研贯通、学科交叉的个性化路径,建成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育人单元,鼓励毕业生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。